“绿色引擎”激活湖北水运发展新动能
11月20日,记者在秭归茅坪港看到,“世纪钻石”“黄金8号”“华夏神女2号”“凯琳”等涉外游轮一字排开,停靠在港湾内,轮机员小李将电缆插入岸电箱,扫描岸电箱上的二维码,船上就可以用电了。“零排放、零油耗、零噪音”成就了茅坪港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致。这正是交通运输部下发了《关于推进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后,湖北水运谋定而动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湖北省的武汉、黄石、十堰、宜昌等地牢牢抓住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这个重点,聚集港口绿色发展和船舶防污,高位谋划、顶层设计,聚集重点、全力攻坚,推进湖北水运高质量发展。
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
11月15日,记者来到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刘家湾码头,这是一座离丹江口库区130多公里的砂石转运码头。“鄂郧县机00278”装载300多吨黄砂正在等待卸货,问及船上的垃圾如何处理?船主江国洪将记者带到了船舱底部,指着大小2个铁柜对记者说,船上配置了污水接收装置,大柜子约2立方米,专门收集生活污水;小柜子约1立方米,收集油污,生活产生的固体垃圾,用垃圾袋装好后上岸扔进垃圾桶。
从去年10月起,十堰市港航管理局展开拉网式行动,要求辖区每一艘船舶必须安装生活污水、油污水接收装置。十堰市港航管理局航政科副科长兰培军介绍,船检技术规范只要求400吨级或15人以上船舶应取得生活污水证书,但十堰市自我加压,按照丹江口库区零排放要求,提高了标准。“我们对130余艘400吨以下货运船舶都安装了防污设施,客渡船(航行区间30分钟以内)也都完成了对厕所的铅封,并落实了污染防治常态化监管。”兰培军说。
记者了解到,湖北下拨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推动全省各地加快船舶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确保2019年完成不低于75%的进度任务。目前湖北有流动接收船舶80多艘,主要接收油污水、生活垃圾,部分新建多功能接收船具备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功能。
湖北港航管理局港口处负责人介绍,湖北省还编制并发布了《船舶防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联合监管制度》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联单制度》(简称“一预案一规划二制度”),并同时推进16个市州地方政府落实《防治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规划》。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湖北将加强对汉江、清江、江汉运河等重点水域6个50吨级溢油应急物质储备设施建设,推进各地进一步落实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开展船舶生活污水处置专项检查,加强对船舶防污染设施、污染物偷排漏排行为和燃油质量的监督检查,督促船舶严格落实《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中新排放标准和关于“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不得排放生活污水”的新增规定。
铁腕治理非法码头
11月,武汉青山区江滩公园阳光温暖,微风和煦,居民在金黄色的树下健身娱乐,一派怡人景象,很难想象这江滩公园前身是100多年前修筑的武青堤。在公园晨练的老张告诉记者,作为老工业基地,青山区的长江边原来有许多工业码头,为钢铁、化工等产品提供运输便利,常被居民抱怨“临江却不见江”。
2013年10月,青山区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武青堤堤防江滩综合整治及临江大道拓宽改造工程。在一揽子的措施中,26个沙石码头被拆除,3个码头被作为工业遗址景观,一级水源保护区内4个溢流口被封堵,江滩整体景观和生态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
湖北省港航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阳红向记者介绍,“过去长江干线可以说是码头林立、砂石遍地、环境污染、乱象丛生,湖北境内长江干线大大小小合法非法码头共计2056个”。经过三轮针对非法码头整治的“雷霆行动”,湖北拆除、关停、取缔了1211个非法码头,涉及泊位1383个,占全省码头数量的59%,清退岸线长度达149.8公里,实现长江岸滩岸线生态复绿面积809万平方米,长江岸线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修复。目前湖北货运码头实际使用长江岸线只有约167公里,占岸线总长的比例从16%降至9%。
“这次整治与以往都不一样。”王阳红说,过去管理部门也组织过多次的专项整治行动,但整顿一次只能维持一段时间,随后又反弹,治标不治本。现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提出后,湖北省政府采用了非法码头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湖北省领导牵头,省发改委、交通运输厅、水利厅、环保厅、公安厅等为成员单位,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交通运输厅。各市州县也组建了地方联席办,全省上下联合行动。目前,湖北的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工作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拆除码头数量最多,腾退长江岸线里程最长,复绿岸滩面积最大。
“通过两年治理,全省虽然因为清退,港口吞吐能力减少了1.56亿吨,但去年实际完成的港口货物吞吐量却增加3000万吨,说明在码头大型化、专业化的趋势下,码头作业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王阳红说。
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因水而兴的宜昌,每年有约5万艘次船舶通过宜昌江段,但随之也带来了船舶污染问题。宜昌港航、电力部门率先出动,加紧绿色岸电工程建设。
在国家关于港口岸电相关标准、规范尚未出台的背景下,他们探索让“港口岸电率先全覆盖、让宜昌标准成为行业标准”。同时,研发电缆智能收放系统,成功破解坝区水位落差大、江心锚地接电难难题。截至目前,宜昌全市除危险化学品码头外,其余66家经营性码头全部具备岸电供应能力。
宜昌市港航建设维护中心工程科科长何远远说:“全市港口、待闸锚地岸电设施正常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实现电能替代约2500万千瓦时,减少柴油消耗5000余吨。”下一步,宜昌将稳步推进岸电设施建设及船用岸电接口改造,实现长江宜昌全境岸电全覆盖。
除了岸电建设,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也是交通行业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湖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湖北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和水水中转。目前有武汉(2个)、黄石、鄂州、宜昌共5个多式联运项目列入交通运输部示范工程,位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黄石新港水铁联运近9000标箱,是去年全年的3倍,助力黄石外贸进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达147.35亿元,同比增长13.97%。
在2018年,阳逻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占港口吞吐量的比重达到4%,比2017年增长2倍。日均到发量已从初期的50标箱增长到180标箱,单日最高可达380标箱。而汉欧班列与阳逻港铁水线路已成为国内54个开通中欧班列城市中回程配载率最高的线路,2018年去回程数量位列全国第5。上海外高桥港—武汉阳逻港(黄石新港)—重庆—成都的铁水联运线路沟通了中国东中西部货运通道。
随着武汉至日韩航线“泸汉台”集装箱近洋航线、武汉至东盟四国航线、武汉至日韩航线等“水水”中转品牌航线不断巩固,武汉港集装箱水水中转占比达到40%以上,搭建了中部地区对东盟国家的重要水运物流大通道,成为中西部地区最佳“出海口”。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