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米,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浙江是个多水的省份,江河湖泊海遍布在全省各地,所以说起交通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提到桥梁。
今天的故事就从桐庐大桥开始说起。
桐庐大桥是桐庐第一座大桥,它的兴建是与周总理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959年4月的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从新安江水电站视察结束返程途经桐庐,在渡口等待轮渡。此时正是轮渡的高峰期,数辆汽车排队等候轮渡。
周总理说:“杭新公路是浙江的主干线,新安江正在建电站,富春江电站不久也将建成,这两个地方将成为新兴的小工业区。现在车辆还不算多,但是将来一定是要成倍增长的。过江势必会造成更大困难。同省委和江华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商量一下,帮助桐庐建一座大桥,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啊!”很快,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派出的专家技术队伍来到桐庐,桐庐大桥开始施工建设,陈龙照老人就是当时参与建设的工程师之一。
陈龙照老人今年80岁了,是当时的浙江省路桥处第二公路工程队队长。他说那个时候的造桥水平很低。拌和都没有拌合机,一根铁锹、一块铁板,两个人一组,靠人工拌和。几艘木船在水上拼一拼就是作业平台了。而且五、六十年代国内钢铁产量低,钢材很紧张,建桥用的钢筋一般只有6-8毫米,像小拇指一样粗细。
钢材对桥梁这样的建构性建筑影响很大。改革开放后,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1983年浙江建成了使用大量钢索的上虞·章镇桥,这是全国首座独塔斜拉桥。而现在,在特大型桥梁建设时用到的钢筋已经有50mm了,钢索直径更是超过了1m。
对于陈龙照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他作为桥梁建设者荣誉感最强烈的一个时期。因为那个时候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开始兴起,人们对于“走出去”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当时浙江的路网还不够完善。他们这群造桥铺路的人,不管去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1982年陈荣照来到温州,建设瓯江大桥。当时只要是他们工程队的人去到商店,温州人民看到他们都会让他们优先,说:“你们是造瓯江大桥的,不用排队。”
1984年9月25日温州瓯江大桥建成通车,当天有3万多温州人民在两岸的山上观看通车仪式。他们在翘首以盼这座大桥可以为三面环山、水路一条的温州带来生机。
李春生,2003年进入浙江交工集团,开始了他的造桥路。他经历了浙江造桥史上就目前为止最波澜壮阔的10年。李春生说国内桥梁真正发展最快的时期要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始,把海上的整个全体系的作业流程都熟悉起来了,同时开始打造了很多设备,包括大型的起重设备、海上的浮吊、架桥的设备等等。
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浙江的造桥事业从江河走向大海。80、90年代浙江造大桥还是在使用自拼的小浮吊,起重20、30吨。现在造跨海大桥所用的浮吊起重已经达到3000多吨了,是原来的100多倍。而机器换人、预制场等新兴理念也让浙江的造桥事业提前步入工业化。
2018年,陈龙照到当时正在建设的鱼山大桥参观时,看到钢筋弯曲自动成型,焊接都是机器人在操作的,觉得很神奇。这打破了他对早年造桥铺路多是“农民工放下锄头,拿起钢筋”、“靠人力”的刻板印象。
但鱼山大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并非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而是超常规的建设工期。鱼山大桥位于舟山岱山县,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的支线工程,全长8.2千米。2018年12月31日全线完工,工期27个月,相比常规技术工期缩了短23个月。
鱼山大桥副总工程师王再荣说这要归功于桥梁最近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采用工业化的建设方法——桥梁快速施工技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特别快的,其中主要代表有港珠澳大桥,以及现在正在建的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大桥。尤其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它所有的标段几乎是能不在现场施工的全部都放到工厂里面预制。随后到现场,用类似于搭积木的形式把预制的构建给装搭起来。这样的话,桥梁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就可以同时开展,工期可以减少一大半。
从228米的桐庐大桥,到8.2千米的鱼山大桥,在这近8千米的差距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桥梁长度的变化,更是物资从匮乏到富裕、技术从落后到先进、理念从闭塞到开放的转变。新中国这70年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浙江的桥梁发展中探索出些许轨迹。
浙江是个多水的省份,江河湖泊海遍布在全省各地,所以说起交通的变化,我们不得不提到桥梁。
今天的故事就从桐庐大桥开始说起。
桐庐大桥是桐庐第一座大桥,它的兴建是与周总理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1959年4月的一天,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从新安江水电站视察结束返程途经桐庐,在渡口等待轮渡。此时正是轮渡的高峰期,数辆汽车排队等候轮渡。
周总理说:“杭新公路是浙江的主干线,新安江正在建电站,富春江电站不久也将建成,这两个地方将成为新兴的小工业区。现在车辆还不算多,但是将来一定是要成倍增长的。过江势必会造成更大困难。同省委和江华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商量一下,帮助桐庐建一座大桥,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啊!”很快,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派出的专家技术队伍来到桐庐,桐庐大桥开始施工建设,陈龙照老人就是当时参与建设的工程师之一。
陈龙照老人今年80岁了,是当时的浙江省路桥处第二公路工程队队长。他说那个时候的造桥水平很低。拌和都没有拌合机,一根铁锹、一块铁板,两个人一组,靠人工拌和。几艘木船在水上拼一拼就是作业平台了。而且五、六十年代国内钢铁产量低,钢材很紧张,建桥用的钢筋一般只有6-8毫米,像小拇指一样粗细。
钢材对桥梁这样的建构性建筑影响很大。改革开放后,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1983年浙江建成了使用大量钢索的上虞·章镇桥,这是全国首座独塔斜拉桥。而现在,在特大型桥梁建设时用到的钢筋已经有50mm了,钢索直径更是超过了1m。
对于陈龙照来说,上世纪80年代是他作为桥梁建设者荣誉感最强烈的一个时期。因为那个时候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市场经济开始兴起,人们对于“走出去”有着迫切的需求,而当时浙江的路网还不够完善。他们这群造桥铺路的人,不管去到哪里都非常受欢迎。1982年陈荣照来到温州,建设瓯江大桥。当时只要是他们工程队的人去到商店,温州人民看到他们都会让他们优先,说:“你们是造瓯江大桥的,不用排队。”
1984年9月25日温州瓯江大桥建成通车,当天有3万多温州人民在两岸的山上观看通车仪式。他们在翘首以盼这座大桥可以为三面环山、水路一条的温州带来生机。
李春生,2003年进入浙江交工集团,开始了他的造桥路。他经历了浙江造桥史上就目前为止最波澜壮阔的10年。李春生说国内桥梁真正发展最快的时期要从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始,把海上的整个全体系的作业流程都熟悉起来了,同时开始打造了很多设备,包括大型的起重设备、海上的浮吊、架桥的设备等等。
设备、技术的快速发展助推浙江的造桥事业从江河走向大海。80、90年代浙江造大桥还是在使用自拼的小浮吊,起重20、30吨。现在造跨海大桥所用的浮吊起重已经达到3000多吨了,是原来的100多倍。而机器换人、预制场等新兴理念也让浙江的造桥事业提前步入工业化。
2018年,陈龙照到当时正在建设的鱼山大桥参观时,看到钢筋弯曲自动成型,焊接都是机器人在操作的,觉得很神奇。这打破了他对早年造桥铺路多是“农民工放下锄头,拿起钢筋”、“靠人力”的刻板印象。
但鱼山大桥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并非智能化、自动化的设备,而是超常规的建设工期。鱼山大桥位于舟山岱山县,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的支线工程,全长8.2千米。2018年12月31日全线完工,工期27个月,相比常规技术工期缩了短23个月。
鱼山大桥副总工程师王再荣说这要归功于桥梁最近的一种发展趋势,就是采用工业化的建设方法——桥梁快速施工技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是特别快的,其中主要代表有港珠澳大桥,以及现在正在建的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大桥。尤其是宁波舟山港主通道,它所有的标段几乎是能不在现场施工的全部都放到工厂里面预制。随后到现场,用类似于搭积木的形式把预制的构建给装搭起来。这样的话,桥梁的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就可以同时开展,工期可以减少一大半。
从228米的桐庐大桥,到8.2千米的鱼山大桥,在这近8千米的差距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桥梁长度的变化,更是物资从匮乏到富裕、技术从落后到先进、理念从闭塞到开放的转变。新中国这70年的发展,我们也可以从浙江的桥梁发展中探索出些许轨迹。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