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倾情帮扶 让凤塔村走上脱贫致富快车道(图)
凤塔村入村主干道新铺筑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澜沧江西岸,碧罗雪山脚下,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通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营盘镇凤塔村,经过一个春天的孕育,两旁香柏葱翠、树影婆娑、樱花烂漫、稻香十里、牛羊成群……78岁的白族村民和子宝,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抽着烟,悠悠的对儿子说:“公路通了,晴天没有灰尘,雨天没有泥巴,几十年的心愿,省交通运输厅终于帮我们实现了!”
凸显行业优势,打造“四好农村路”
曾经,村里通往镇上的唯一公路还是坑洼不平的土路,村民到镇上基本靠走。“以前,公路窄很难走,天晴一层灰,坑坑洼洼,下雨时打滑,相当危险,从宝塔小组到营盘街上14公里,需要2个小时左右。省交通运输厅挂钩我们村以后,修了水泥路,路面宽了,也好走了,还安装了防护栏和太阳能路灯,出行安全了,油费节约了,修理费降低了,现在到街上只需要50分钟左右,真是谢谢他们了。”正准备上街的褚小海师傅说。
修复前的泥巴路
2015年8月,省交通运输厅挂联凤塔村,同时下派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到这里,面对闭塞的交通,贫穷落后的生活,大家心急如焚,要怎样能有效地改变凤塔村的面貌呢?经过走村串户、摸清村情贫情、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后,大家一致认为,制约凤塔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路不通!对此,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凤塔村公路问题,决定“团结一心、排除万难,努力打造交通厅扶贫致富路”!于是,在省交通运输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一场凤塔村脱贫攻坚的大变革围绕着“路”徐徐展开……
说干就干!在工作队的带领下,公路沿线的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由于山高坡陡,筑路条件艰苦,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当时修路时候,刚开始施工影响到群众生产生活,大家抱怨很多,有的人家不出工不出劳,经过村上和工作队反复入户做工作后,大家都积极参与进来,直到后来,道路涉及占用了部分老百姓的土地和林地,他们都主动让出来,太可贵、太感人了,其实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呢!”凤塔村党总支书记杨胖贤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感慨万千。
改建优化后的入村主干道
五年来,省交通运输厅投资1700多万,修建了13公里的入村主干道、12公里的通组公路以及凤塔村至金满村4.8公里公路,连通了村镇、村组之间的道路,先后协调、投资37.5万安装了148盏太阳能路灯,亮化村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人居环境;完善和修建了生命防护工程,提升了道路的安全性。投资210万元建设凤塔村客运综合服务站,将农村客运、电商购销、邮政物流、便民服务等功能合而为一,惠及沿线恩罗、恩棋、金满等村寨几千群众,全面提升了澜沧江西岸村寨的交通条件。接着,又整合省邮政公司、州交运集团、滴滴出行等多方力量,引入网约车,彻底打开了凤塔与外界的通道,凤塔村也成为全国首个引入网约车的农村。
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
路通了,外面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就可以进来,山里的特色农产品也可以走出去,还有效的带动了基础设施、产业、教育的发展,最关键的是山里的人、山里的孩子们可以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电商平台“捧红红米”
凤塔本地红米采用传统种植方式,不施用化肥,生长周期长,富含微量元素,营养价值高,是绿色生态无污染食品。但受交通条件、销售渠道等因素影响,凤塔红米一直“沉睡”在大山之中。2016年,驻村工作队根据凤塔村生产实际,将村内红米进行统一包装销售,初步实现“产、供、销一条龙”。从2017年开始,省交通运输厅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精准扶贫为抓手的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电商平台销售凤塔农特产品。2017年5月23日凤塔红米在邮政“优帮帮”平台上线,网上试点运营的第一批红米,上架仅10小时就全部售罄。2018年,新米上架“优帮帮”平台销售同时,成功入驻兰坪县电商平台,远销北京、上海、昆明、丽江等地。电商平台的搭建为凤塔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平台支撑和市场保障。截至2019年全村红米共销售22.2吨,一公斤价格为14元(不含邮费),直接经济收益30万余元。
电商平台收购红米
“以前我们自己卖红米,背运到街上4元到5元一斤,卖不完又要背回来。去年省交通运输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我们卖红米,价钱提高了,我们还省力了,谢谢他们了!”凤塔一组村民和德华高兴地说。通过产业扶贫,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合作社的“造血能力”增强了。凤塔村小组长和永红也表示,“村里的红米有销路了,我准备将之前闲置的几亩地都重新种上红米,增加收入。”
高山牛拉动“致富车轮”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省交通运输厅精心培育产业,激发脱贫活力,在多次深入凤塔村调研,征求村民意见,调查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凤塔村委会组建凤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凤塔村发展养殖业搭建了平台。2017年4月,在省交通运输厅的协调下,引入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资金623万元,建设养殖场主体工程,初步具备引进500头肉牛养殖规模的条件。养牛场购买肉牛372头,现存栏243头,出售129头。共有47.95万元收益归村集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1户362人。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牵头指导、企业建设运营、农户贷款参与的方式,形成“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扶贫体系,把肉牛养殖做成凤塔村集体经济的龙头产品。村民每年能拿到最低3500元的分红。
村民拿到肉牛养殖场分红
此外,养牛场还配套建成一个青储饲料加工车间和有机肥加工车间,除借母还儿、设定公益岗位、以奖代补外,村民还可以通过种植牧草、出售青储饲料、轮流务工等方式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劳务输出加快致富步伐
在贫困的山区群众心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家事事易,出门万事难”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农民因为祖祖辈辈以务农为生,与外部世界接触较少,宁愿死守着一亩三分田过苦日子,也不愿出门一步务工挣钱。
“打牢基础设施建设,打通脱贫致富的通道,能激发出群众的内生动力,助力困难群众拔穷根,走出去!”是省交通运输厅驻村扶贫工作的一致目标。省交通运输厅挂联凤塔村扶贫以来,积极拓宽村民致富渠道,认真落实厅党组关于脱贫攻坚劳务输出的工作部署,切实保证帮扶措施落地有声。为了提高村民外出积极性,驻村工作队始终抓紧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积极搭建劳务输出桥梁,为凤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争取到省交通投资集团、省公路局、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和中交云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的300多个用工岗位,保障劳动报酬、包吃包住,并为其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同时,针对有意愿、有能力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发挥行业优势,以工程机械操作、公路工程技能培训为重点,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材选择和时间安排等方面周密安排,鼓励掌握技能的村民走出去,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劳动技能,早日脱贫致富。定期不定期对已输出务工人员进行实地和电话回访,及时掌握其在务工单位的工作、食宿、工资待遇、思想意识等情况,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劳务输出村民在工作岗位上
“以前我们自己出去打工收入时好时坏,有时还拿不到工资,非常辛苦,如今省交通运输厅的劳务输出给我们安排好岗位,不用自己去找工作,不仅包吃住,每月还有固定的工资,等俩女儿都毕业了,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的。”村民和得花开心地说。截至2019年12月,凤塔村6批次共输出劳务人员127人到厅属单位及相关企业,为家庭创收近200多万元。同时,在外出务工村民的带动下,其他村民通过各种渠道自发外出务工,2019年全村劳动力转移700余人,劳务增收达500余万元,实现“输出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
教育帮扶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凤塔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文化程度为中文盲、半文盲及小学学历占74.35%,劳动者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造成了凤塔村的长期贫困。一些家庭也因为子女教育支出负担较重而“因学致贫”。扶贫必扶智,扶贫必扶志,要想让凤塔百姓富起来,斩断贫困代际相传的“穷根子”,必须给孩子们提供学习知识的环境,提供增长见识的平台。省交通运输厅除提升凤塔小学硬件设施外,还着力解决教育资源补充和转变学生观念,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众奋发向上的内生动力,做好“素质扶贫”。
省交通运输厅驻村工作队整合机关干部职工、行业部门、企业及社会公益组织力量,开展多项教育帮扶活动。工作队协调省公路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出资30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建立了“交通奖(助)学金”长效帮扶机制。协调公益组织和兄弟单位出资建立“交通书屋”,为全村儿童捐赠“温暖包”,开展“一对一”助学帮扶,捐赠衣物、文具、书籍等物资,联合举办怒江州首个贫困学生夏令营。发动机关干部职工参与“微心愿”圆梦活动,举办离退休干部爱心捐赠活动。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团十八大精神宣讲,建立凤塔小学鼓号队,举办感恩教育活动,举办首届凤塔小学运动会,开设“交通青年讲堂”等。
学生在新建操场上唱歌跳舞
“昆明很好玩,我很感激能有这个机会来到昆明看看,回到学校以后,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昆明好美,有趣的地方那么多,生活在这里的人真幸福啊,以后我想到昆明读大学”……参加贫困学生夏令营的孩子们激动不已。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帮扶活动,山里的孩子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我要走出去”的种子,树立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带动和影响其他的同学。
激发内生动力 携手共奔小康
省交通运输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自2015年8月挂联凤塔村以来,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来抓,5年来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情帮扶,投入、协调帮扶项目资金6125万余元。全村已于2019年脱贫出列。2020年,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
夯实基层基础 凝聚强大合力
为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省交通运输厅机关支部与凤塔村党支部结对共建,驻村工作队员党组织关系全部转到凤塔村党总支,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小组会,驻村工作队长、副队长按时上好党课。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纪律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锻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形象好的凤塔村党总支,打造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驻村工作队将村情民情、“两不愁三保障”、行业扶贫政策等相关政策和贫困户关心的问题做成课件,为村干部及小组长讲课。村级活动场所建好后,村委会和工作队挑选村内懂政策、肯上进的致富能手成立宣讲团,不定期开展各个村小组的宣讲活动,帮助群众算好“明白账”,让他们看到这些年来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看到自己享受到的各方面优惠和扶持政策,引导他们在“账”上算清楚、想明白,从内心深切体会发展带来的实惠,激发贫困群众树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意识。制作《凤塔村脱贫攻坚普惠手册》并发放给村民,每次入户都就扶贫政策相关问题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将精准脱贫系列惠民政策宣传工作做到全方位、全覆盖、全知晓,让贫困户充分了解自己实实在在地享受了哪些帮扶政策,努力消除部分贫困群众的认识误区和依赖心理,积极引导贫困户树立由被动帮扶脱贫转变为主动脱贫的意识,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厅机关干部职工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定期回访挂联户,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
创新工作模式 建设美丽乡村
2019年底,凤塔村如期高质量脱贫出列,下一步如何巩固脱贫成效,接续乡村振兴成为摆在驻村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就从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开始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成效的一项重点工作,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乡风文明
驻村扶贫工作队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投身到“美丽家乡我行动”中来,探索出“党建+人居环境提升”新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形式,迅速掀起了凤塔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热潮。所有工作队员按照分片包组全部下沉到各村小组,扎实指导农户整治村内环境卫生和农户家庭卫生,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树立良好文明新风尚。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洁家庭评比活动,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发挥好村民“主人翁”作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努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组织动员群众自觉行动,培养形成“凤塔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环保意识,按照人居环境整治村庄一档八条标准,建设美丽凤塔。
76岁老党员蔡术权深有感触地说:“党员带头打扫卫生这还是第一次,在省交通运输厅的挂联帮扶下,我们凤塔村的路修通了、电有了、喝上了干净水、学校重建好了、卫生室建好了、乡村客运站建成了、如今凤塔水沟也开建了……省交通运输厅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真是数也数不完啊!”
如今的凤塔村大变样。孩子们在灿烂阳光下朗朗上口的唱着《唱支山歌给党听》、《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生活感党恩》,越来越多的村民购买了摩托车、小汽车、货车,如今的凤塔村车流穿梭繁忙,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村子里已脱贫户和灿肥的新房上,有18个大红字:“衷心感谢中国共产党 衷心感谢习近平主席”,这是一个脱贫摘帽的农民用来表达感谢的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
是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凤塔村的美好生活正在扬帆起航。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