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上现“巨龙”!世界最长重载铁路计划国庆节前通车
一座大桥横跨洞庭湖,宛若一条巨龙静卧湖面。桥上三座塔伫立桥面,就如三名守卫,默默守护着大桥和洞庭湖。整座大桥混凝土外观颜色一至,表面光洁反光……今天上午11点,记者在岳阳市见到了这座大名鼎鼎的洞庭湖特大桥的“真容”,新颖、大气的“容颜”震撼了许多人。
据悉,大桥由君山岸引桥、主桥、岳阳岸引桥组成,是一座三塔斜拉双线重载铁路桥梁,全长 10444.66 米。由君山区向东南方向跨越洞庭湖与长江相连接的出口处,距离上游洞庭湖公路桥约 4.2 千米。
作为当前世界在建最长的铁路项目,浩吉铁路被誉为“承载国家重托和希望的‘钢铁长龙’”。而具有五项“世界第一”施工难度极大、施工条件极其复杂的洞庭湖桥,堪称这条长龙身上的眀珠。
建设:25栋房屋的拆迁工作就足足耗费了4年时间
由于施工难度极大、施工条件极其复杂,洞庭湖特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许多“拦路虎”。
“大桥恰好位于洞庭湖口,不远处就是长江上最为繁忙港口之一的城陵矶港。这里锚地码头密集,大量船舶在此停靠,商船往来频繁,每天从大桥下经过的船舶就有700多艘,给项目施工带来不便。锚地、码头的征迁直接影响水上水下施工许可证的办理和水上施工。”中铁大桥局洞庭湖大桥项目部项目经理许斌回忆说。
许斌介绍,洞庭湖特大桥5号主塔墩基础施工时,墩位上、下游均有码头和船舶,码头一时难以迁移。如按照常规围堰的前后定位船锚碇方案,占用水域大,无法实施。基于5号墩施工水域狭窄的现状,为满足项目的施工工期要求,节约成本投入,项目部研发了狭窄施工水域大型圆形围堰短锚定位新技术,取消了前后定位船,采用了由主锚、尾锚、围堰收放锚绳平台组成的短锚定位系统方案,该墩52.5米直径的大型圆形围堰一次性下沉并精确定位。
“此项施工新技术的成功运用,缩短了施工等待期至少3个月,该技术因取消了前后定位船,简化了锚碇系统,较传统锚碇方案节约了成本,成功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提及此,许斌的脸上笑意盈盈,充满了自豪感。
当然,这只是洞庭湖特大桥建设中遇到的困难的一个缩影。据悉,在岳阳一岸,引桥所在的吉家湖鱼塘、梅溪鱼塘、梅溪乡民房较密集区,其中有25栋房屋的拆迁工作就足足耗费了4年时间。
成就:特大桥创五项“世界第一”
如此背景下,中国铁路人迎难而上、积极进行科研技术创新,用“中国智慧”引领世界发展。截止到目前为止,洞庭湖特大桥已申报专利1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已授权3项。取得局级施工工法2项,省部级工法1项(铁路工程建设部级工法)。
令人欣喜的是,因其结构设计形式新颖,施工技术难度大,洞庭湖特大桥创造了国内外同类桥梁中五项第一:世界上首座重载铁路三塔斜拉桥;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铁路三塔斜拉桥(主跨2×406米);世界上首次在斜拉桥上采用钢箱钢桁结合主梁形式;世界上首次在斜拉桥上采用先架设、合龙钢箱梁,再安装合龙钢桁梁的方法;国内首次在铁路桥上采用中塔稳定索。
温情:既是大桥的参建者,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洞庭湖湿地生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分布广泛,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在这里,项目部所有人员既是大桥的参建者,同时也是当地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为避免沿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水禽等重要物种生活环境受到影响,现场积极配合监测、监理单位开展监测和监督检查工作,建立健全环水保工作组织机构、明确管理人员职责,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通过多年的努力,洞庭湖大桥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顺利实现了从开工至今环保“零投诉”的目标。
随着洞庭湖特大桥的建成,现墩间绿化复垦全部完成,原来轰鸣的施工现场如今植被茂盛苍绿、环境优美,白鹭、候鸟等各种野生动物在此翱翔栖息,现场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逐渐凸显。
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现场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对施工过程中发现野生动物及时进行保护和救治。
许斌告诉记者,2016年夏天一只迷路的成年麋鹿(又名“四不像”,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闯进了拌合站试验室,参建职工一方面向当地公安、林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相关部门汇报,一方面临时搭建围挡并安排专人看守保护。在参建职工的细心照料和相关机构的专业救护下,受伤的麋鹿最终得到了妥善的救治。
延伸: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铁路
浩吉铁路全长1813.5公里,起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途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七个省区,终至江西省吉安市。全线设浩勒报吉南、延安东、三门峡西、吉安等77个车站。线路设计时速120公里,为国铁Ⅰ级电气化铁路,规划输送能力超过2亿吨/年,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铁路。
此条铁路一次跨越长江、两次跨越黄河,由北向南先后穿越毛乌素沙漠、陕北黄土高原、吕梁山脉、中条山脉、秦岭山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赣西丘陵等地域。由于纬度跨度大,在有些特定季节,一条线能让你感受到四季。
也正是因此,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对铁路施工建设带来极大考验。据悉,浩吉铁路正线大中桥770座共381公里,其中长度5公里以上的特大桥有10座,隧道229座共468.5公里,其中长度10公里以上的隧道10座,桥隧比约46.9%。
值得注意的是,浩吉铁路连接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与鄂湘赣等华中地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大项目,是"北煤南运"国家战略运输通道、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步建成集疏运项目 21 个,开通运营后,可以衔接多条煤炭集疏运线路,并实现铁水联运功能,这对我国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具有重要作用。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