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完成首次深海调查
日前,由大连海事大学联合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承担的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成果“海威DJ11000”,随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向阳红06”船在公海完成首个航次的深海调查任务,充分验证了国产深海绞车系统的稳定性和作业能力,打破了国外同类设备垄断的局面。
“海威DJ11000”最大工作水深1.1万米,配备国内首根1.3万米无接头合成纤维缆,可在世界所有海域最大海深处开展地质取样作业,系统性能及技术指标全面达到并部分超过国外同类主流产品水平,是国内首套同时拥有中国船级社(CCS)和美国船级社(ABS)双认证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整机系统国产率不少于95%,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完全实现自主可控。此次地质取样作业水深达7762米,生物拖网放缆长度1.1万余米,最大收放缆绳速度超每分钟120米,最长连续作业时间超30小时,获得多站位的深海样品。
据悉,深海地质绞车系统是远洋科考船的基本配置设备,但目前国内深海科考船地质绞车系统几乎全部从发达国家进口,开展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国产化自主研发十分迫切。
2018年8月,经交通运输部推荐,由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获科学技术部批复立项。大连海事大学李文华教授团队全程参与该项目的研究工作,依托大连海事大学海底工程技术与装备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辽宁省船舶机电一体化重点实验室和大连市海洋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及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既有技术基础,联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等单位经过2年协同技术攻关,解决了深远海科考作业地质绞车系统存在传统钢缆自重过大等问题,建立了全尺寸合成纤维缆非线性刚度计算模型和合成纤维缆实时状态监测体系,突破了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等。2020年10月,“海威DJ11000”制出并通过车间陆上联调试验,随后装入“向阳红06”船,在4000至6000米水深多次取样示范应用,取样成功率达100%。
课题负责人、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学院李文华教授介绍,下一步,“海威DJ11000”将随“向阳红06”船开展常态化深海调查作业,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科技支撑,为海洋科考事业“走向远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提供坚实保障。
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67683008转602